第1屆大地行者 珊瑚-鄭淑貞 訪問 (2020-06-15)
文:我愛一棵樹
設:長腳蟹
第三部曲:《本真。靈光》
珊瑚對大地行者的課程,感受深刻,她也把這相融於社工實踐中,貫徹中國遠古文化智慧的探求,和築基於當年對西方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研讀。
以人為本
珊瑚當年受Walter Benjamin 寫的《機械複製時代藝術作品》影響,感受大量生產的藝術作品,隨著機械複製時代來臨,不再有Authenticity(本真),而Aura(靈光)消退。所以她叮囑自己,創造就業時也要令工作伙伴,可以身心合一,得到快樂滿足感。珊瑚亦深受《Small is Beautiful》和《快樂經濟學》啟發,著眼點始終循自然之道和以人為本。
以人為本,也有不同做法。珊瑚年青時,跟李維榕博士課堂上學的是家庭治療,探索Minuchin 提倡的System theory,讀有關於家庭互動,可以很深入和微觀,以外人身份去參與一個人內心和生命的治療。這可以訓練到敏銳度,覺察每一個人面部微表情。但對於珊瑚,這方法也比較dominant(主導),她仍不斷尋找每個人道出自己故事和改變的方法,她不希望去支配參與者的解決方案。反而,她希望可提升對人的尊重,讓她們有participation(參與)。製造她們可以參與的機會,發揮個人才能的空間,達致經濟以外,精神和心靈的滿足。
協助弱勢社群互助
加入聖雅各福群會,珊瑚看到很多,可以按實際街坊需要,而提出的創新方案。如2001 珊瑚協助落實推行「社區經濟互助計劃」,策劃和推動了「時分券」社區貨幣,透過時間積分協助弱勢社群互助。初期是透過物品和服務作交換,再而推廣「時分券」至不同的跨區合作,如協助天水圍的「天姿作圍」,令當區婦女同樣受惠。
珊瑚更推動街坊用「時分券」,以合理價格集體訂購本地農民有機蔬菜,一方面支援失業或低收入人士,令其可以合理價格購得健康食品,而不用撿拾爛菜爛水果;另一方面令街坊透過參與農務工作,而瞭解食物種植過程和農民處境,令農民生活同樣得到保障。
2007 年珊瑚幫機構,成立「土作坊」,希望做到一個小店如墟市聚集街坊,售賣街坊參與的加工食品和更多本地糧油,而減少包裝。營運原則是希望「加多一點公平、健康、誠實、綠色,減少一點剝削、污染等」,令多些人歡笑。所以招牌上,土是一個「+」加上「-」的符號。「作」就是人和人加「三等號」,人人不論身份,背景獲得平等對待。更邀請消費者去參與和暸解整個食物生產過程,保障和尊重本地食物種植和生產加工的價值。成功服務灣仔區,再把店鋪開往上水區,成立「土作.時分」,透過社區經濟互助計劃,增加社區凝聚力,和提倡綠色健康生活。
Participation & Empowerment
珊瑚在土作坊,會從街坊中聘請弱勢社群,失業人士,和自力更生的基層作當值員,並設計和提供職前訓練。土作坊的訓練,不是一般商店的銷售訓練。而是整整14堂課,涵蓋中醫,農業(包括耕種和堆肥),食物來源課,瑜珈氣功伸展的身體鍛練,整全得令人不是一部銷售機器,把人當回 human being(人類)。搵食之餘,全面理解和遊走食物的內涵中,從工作中幫到更多的人,得到喜悅感和滿足感。
新移民的員工,往往懷著她們具當地特色的食譜和煮食技術,透過溝通,容讓這些技術發展成店內的特色時令和加工食品。珊瑚和員工,研發本地有機五行月餅,令訂購者,一起參與製作過程,走進池塘幫手摘蓮蓬,剝蓮子,生產自家製蓮蓉,再製成素食有機月餅。以預購計算生產數量,減少生產食物的浪費,而收益得到保障;讓預購者參與生產過程,也是令消費者充權,深徹體驗食物何去何從的教育;更厲害,整個計劃,令到員工變成師傅。除了加工時分享經驗,更可走進學校和企業辦工作坊,傳授給更多年青人,和社會人仕。讓她們建立更多信心和滿足感,而回到家,她們和子女自自然然地會擴闊溝通的話題。
當你細心,想一想,自己若是新移民,走進了一個全新的地方,本身說的語言和文化受當地人歧視,而辛苦養大的子女也看自己不起,竟遇上一個機構重新肯定你的過去,給你發揮機會建立信心,重構你和子女的對話空間,這就是 community development, participation 和 empowerment (社區發展,參與和充權),其中一些重要元素。
情真意切
珊瑚籌劃的每一個計劃,令多方受益,亦同時令不同崗位,透過參與,體驗和感受,充分得到充權。如06年,她策劃的「天衣無縫車衣隊」,一眾參與婦女,本身是退休車工和無業婦女,去回收布碎縫製自己創作的袋,推出售賣;參與者上電台訪問時,滿載笑聲和信心去分享感受和心得。
每次籌劃都具宏觀創意,但執行起來每個細節也溫柔萬千。珊瑚深信人,並不是一塊鐵板。多有使命的任務,也需關懷參與者當刻的感受。她當年在單位會議更推動,每個月辦讀書會,大家不論職級輪流主持,主持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讀的書,和想分享的頁數。有同事會把握機會,用所讀的書去勸勉珊瑚,不要過份投入工作。這些關心,就足以證明,珊瑚和每一個合作拍檔,彼此關係情深,以心印心。
第四部曲:《思考死亡,讚嘆生命》
珊瑚在社工前線退下來,開辦了「天地心意合一」堆肥班,「珊瑚五行私房菜」,「農茶滌源茶班」,並開設「仁人辦館」,現更開展深度輔導諮詢,令人探索生命深度和緯度,以動和靜清理生命羈絆,理解宇宙,擁抱自己,並面對死亡。探索和思考死亡,同時擁抱和讚嘆生命。
「天經地義生活館」
珊瑚每每令付出過的生命和心機,得以造就有機生態的延續。「農茶滌源茶班」,是在太子二級歷史建築物內的「天經地義生活館」上課,天地館是當年珊瑚牽頭,推動九個機構一起創辦出來的生活館,以公平合作為原則,帶動社會創新,創造另類經濟,為社區服務,秉持「天地健康養生,經濟社會公義」。想不到珊瑚起初可以單憑三次會議,令九個機構共同合作,確定一切方向,讓大家抱擁共同目標。亦負責和政府市建局磋商,過程和成就一點都不容易。
天地館也為這幢1928年,比利時建築商託法國設計師,以Art Deco 風格打造的公寓,重拾光彩和注目。現時茶班,為天地館注入新的人氣,和茶文化的氛圍。在這建築物光與影的穿梭,反照每道茶的歲月行跡,和人生的不同階段。
「珊瑚五行私房菜」
「珊瑚五行私房菜」,當年就在一所 80 年歷史的客家樓房中上課,是盛宴,也是工作坊,因為那是一席待參加者親手煮出來,對身心深徹關顧的五行菜。效法老莊,孔子,易經和黃帝內經哲理,配合本地小店和小農的食材,去探討五味五臓,四氣四時,陰陽五行的智慧。
更重要,很多是一家人來上課,回家一起探討和實行用五色平衡日常飲食。上課地方,就是「天心悅圓」,那是珊瑚和清水當年辦來供人調整身心的社區小店,她們接手齋鋪開出這店舖,不單提供自由捐獻素菜,亦成為街坊的聚心點,和不同領域導師的教學地。
「天地心意合一,生態農耕堆肥班」
「天地心意合一,生態農耕堆肥班」,是大地行者的選修課,透過感受「生也死之徒,死也生之始」去感受轉化,甚至養育土壤的經過。透過收集,處理,堆起我們稱之為蛋糕的無臭肥料,去反思廚餘和我們生活,萬物和我們生命的關係。體驗牽起大家深厚的的情感,把主動關顧帶回日常生活。堆肥的地方是在「南涌活耕建養地協會」舉行。
這也是一片珊瑚見證著全面復耕和生態保育的地方,她一直積極支持和有份參與著這個養地活動。14年著名教育家和生態保護者 Satish Kumar,來到南涌,親口對珊瑚表達看到這片保育土地的感動,並鼓勵大家在這土地上推動教育。生死相循的體驗,配上充滿血汗淚的土地,達致參加者的靈魂,精神,肉體合一,這促成珊瑚課堂影響深遠的原因。
「農茶滌源篇」
珊瑚辦的「農茶滌源茶班」,每期都爆滿,她令大家與茶對話,愛茶惜茶,簡簡單單,從一片茶葉,透過六感體驗,而惜物惜福,深邃看見茶葉的生長經過,茶農用心和生命的投入,以致看見整個自然生態,令大家也很有動力,在家和家人,甚至和自己,用心去泡一杯茶。更重要,經歷一切,卻又真摯地,回歸和觀照自己內心。
珊瑚試過獨自飛去雲南西雙版納孔明山,去探茶樹茶山追本,塑源向保護茶山的有心人單先生,探求月光白的製造過程。同種茶和造茶人,在茶樹旁,割下芭蕉葉,即時用柴火煮茶,享受著茶香花香草香火香,看著腐植質和微生物,細賞著白蟻化腐朽為神奇,讚嘆著茶樹幹上的地衣豐富著茶樹營養,感恩著茶農的用心,感受著天地之大美。
肯定和歌頌生命
就是珊瑚惜物惜福,所以每次泡茶和品茶,她都格外珍惜。她會事前先練太極,抱著誠,定,靜,明的精神,好好去對待每片茶葉,每次瀹茶,和每個茶客。飲茶者,感覺每杯茶,都令人調氣、調神、調心。感天地之美,而達萬物之理。希望有機會可以喝上珊瑚的一杯茶,靜靜地來感受她對生命不斷探索的深度和緯度,從而好好地肯定和歌頌自己的生命。